摘要:就是即使沒有996,沒有內卷,沒有從學生身份進入職場的轉變等等因素,甚至也不考慮福利、安全性等,單單從精神層面看的不快樂。畢竟,快樂其實跟精神世界最有關。我覺得缺了兩個東西:多元化和包容性。或者根源也可能只有一個,就是欠缺包容性,這樣一來自然就沒有了多元化。我在國外所感受到的快樂,基本都跟這兩個因素相關。

01、就是即使沒有996,沒有內卷,沒有從學生身份進入職場的轉變等等因素,甚至也不考慮福利、安全性等,單單從精神層面看的不快樂。畢竟,快樂其實跟精神世界最有關。我覺得缺了兩個東西:多元化和包容性。或者根源也可能只有一個,就是欠缺包容性,這樣一來自然就沒有了多元化。我在國外所感受到的快樂,基本都跟這兩個因素相關。

02、多元化,不用很費力就能接觸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,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領域,不算門檻很高能有很多新鮮好玩的體驗,就比如前面有些回答裏提到的娛樂項目、藝術演出。選擇多了,自然很容易找到自己最感興趣,最能讓自己快樂的。
包容性,無論我做什麽選擇,都不會有人來judge我。比如說,在國外工作的時候,快樂之一就是經常能在朋友聚會上遇到新朋友,而且新朋友背景各異都挺有趣。聊起來,嘿你寫歌的,哦你是體育記者,聊聊各自的工作八卦啦,好奇問問行業大環境啦就挺好玩的。就算都是類似工作背景吧,話題也是五花八門,最近去哪旅遊了就有很多故事可聽了,最近看啥書也是大家看的很不一樣很有意思。哪怕就是講講各自生活近況,甚至是人生煩惱呢,也是各有各的想法和故事,並不總是千篇一律。

03、還有,國外大家總是對跟「現實生活」不那麽直接相關的話題保持濃厚的興趣。你對這事兒怎麽看,嘩嘩嘩大家各抒己見,且能求同存異;你最近在想啥呢?可能是哲學,可能是文學,可能是一個小眾愛好,可能是一些毫無現實意義的奇思怪想。反正就,有趣。國內的交流就很容易千篇一律,非常審美疲勞。最近去哪玩了?哦就是這麽幾個地方(當然疫情期間大家都出不去了更沒什麽可說的),最近在忙啥?害還不就是工作上那點破事唄完全沒有討論的興致;最近生活裏發生了什麽?不就被催婚,然後催育,然後雞娃的各種煩惱,婚姻的一地雞毛,感情的各種鉆牛角尖,ta到底愛不愛我啦ta怎麽可以這樣啦。光聽聽就很疲憊。

04、是人不一樣嗎?也不完全是。主要是這個環境逼人只做最安全話題的交流。一方面,講點不同的很容易被攻擊,哪怕只是大眾話題上發表點個人看法都很容易被judge,自然慢慢就沒有了表達欲。另一方面,欠缺包容性就讓多元化沒法flow起來,各種多元的人都被逼回了自己的小圈子才能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,圈層不交錯,割裂。我在國外工作的時候是做金融的,很無聊和大眾的行業。但無論是我自己還是身邊的同事或金融圈的朋友,他們的朋友圈總歸都是五花八門的。那平時聚會自然也就會認識五花八門的人。可是在國內,一個普通金融民工,身邊會不會經常遇到寫歌的、做喜劇的、寫小說的?再大眾一點,跨行的呢?身邊的朋友是囊括了工程師、醫生、老師、創業家、舞蹈演員…等等(只是隨手寫幾個行業例子,意思就是各行各業)?

甚至去掉不同行業吧,身邊的朋友裏,是各自有自己很獨立的人生,挺不一樣的嗎?哪怕只是個人興趣呢?我說的不是成功人士的聚會,有資源的人身邊會聚集一群各行業的人才,有地位的人就能打破圈層跟其他行業的成功人士混在一起。我說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裏。那些跟我的人生很不一樣的人,網上看看有很多,但是身邊呢?有多少呢?他們是存在的,國內人口這麽多,其實多元化的很,但是這個多元化flow不起來啊,它不能輕易進入到普羅大眾的生活裏。我也不是說國外的人普遍有趣。我說的是就是一種流動性,既然是流動的,找到誌同道合的,或自己覺得有趣的人就相對容易。我說的也不是每個在國外的人都一定能組建這麽多元的身邊的環境,很多在國外的中國人也只混中國人的圈子,或少數同行的圈子,我的意思是,只要你想,你能進入一個多元朋友圈的難度相對是很低的。
05、再來說說包容性。在國外曾經有一度我很迷紅酒。你看,說出這句話我現在就下意識想要寫個500字防杠解釋先:啊不是凡爾賽,不是很貴的就十幾美金那種幾美金都有,完全不是專家就是那種三分鐘熱度…在國外就不需要嘛。我也不用跟人交待「為啥」我對這個產生了興趣,不用擔心老有人跳出來湊你眼前說你矯情、裝X,不同反復強調啊啊啊我真的不是富家女只是工薪階層。我就揀個天氣好的周末,慢悠悠晃到普普通通一家紅酒店,進去瞎逛逛,買點我買得起的酒,再去貴價區欣賞一番。然後跟老板閑聊,他必然是紅酒迷,能給你講各種酒和酒莊的故事,給你推薦適合價位的好喝的酒,跟老板聊天比買酒本身更有趣。那老板為啥能這麽有趣呢?因為一個包容性強的環境裏,一個人引起為傲、深深著迷的「事業」就是開一個小小的賣紅酒的店,然後守店裏樂呵呵跟客人聊酒,他就很幸福開心了嘛。重點是,這家店,不需要我費很多心思去尋找。就是路邊一家店。紐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小店。
過了一陣我不想再研究紅酒了。我改研究咖啡。又過了一陣我覺得咖啡也不好玩了,又去研究戶外運動(寫到這裏我又下意識想要自我保護了:只是正好這三個興趣,不是裝高端!真沒花多少錢!沒有看不起其他更「接地氣」的興趣!我也K歌擼串路邊攤喜歡窩家看爆米花片!… ♀️都一樣,迅速能找到充滿熱情的老板,同興趣的人,有趣的小店。我常被杠:這個國內也有啊,那個國內也有啊。是的,都有,甚至可能比國外做的還好。但是獲取成本高啊。這個成本說的可不是僅僅是錢。是信息過載、魚龍混雜、試錯周期長頻率高,所需探索範圍和精力都太大。

一個字:累。

是需要在一個包容性很高的環境裏,每個人才會自由朝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生長,專註在那個領域,自己得到很多樂趣的同時,也織就一張多元化的大網,讓網裏的每個人都被動擁有更多元化的選擇,更容易遇見當下那個興趣、那個人生階段的同好。快樂就是輕輕松松就能遇見小驚喜,很容易就能找到同類,想幹嘛就幹嘛不被人圍觀評論,想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成本比較低,犯錯、有思想視野局限、或意見相左時是一個受啟發而不是被攻擊的體驗。
06、除了多元化和包容性,我還想講講第三個因素:mentor和role model。在國外真的比較容易找到這兩類人。容易找到mentor是因為國外有mentorship以及校友網絡的氛圍。容易找到role model還是因為前面說的多元化和包容性,第一,可以更輕易接觸到那些對自己做的事情非常堅定熱情投入的人,第二,可以看到更多特立獨行的人。而不是只有頂尖的人才被看到 -- 這些人離我們通常都很遙遠。其中,有role model其實對快樂來說,很重要的,尤其在我們當下的社會。當我們內心的價值觀,被殘酷現實無情挑戰了的時候,當一個復雜的問題,確實沒有人能給自己答案的時候,當一個選擇看起來很小眾,身邊的人並不支持的時候,有role model的存在,就是一束光,一個強大的希望。

我在國外剛入職的時候,有好幾個新員工活動,是跟職場女性相關的。公司會舉辦Business Women相關活動,那麽在公司的最頂層的女性們都是要來參加的;公司曾讓一位女MD,挨個部門來找我們這些入職的新女性員工聊天,給我們講在一個男性主導的行業要爬到MD有什麽挑戰。她們會講為了順利升到D計劃在什麽時候懷孕,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,在一窩子黑壓壓全是男MD的會議上如何發言,這些都是我可以觀察學習的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我走上前去,跟她說:我想跟你聊聊職場女性的挑戰,想跟你討教,她一定會勻出時間。是的,這是因為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,她們必須要參加這些活動,必須對我們友好。但是既然環境已經是這樣了,既然必須要做這些事情沒有借口逃掉的,她們也會在做的過程中生出幾分真心,就好像我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的時候,也會有既然都要做了就稍微把它做好一點吧的心一樣。
我知道,國內也有這樣的人的。對對對。但是試錯成本不一樣啊。要遇到多少個老板,才能遇到真正願意成為你mentor,並且身體力行的人,又要見過多少「成功人士」和高層,才能發掘一個從價值觀到真正實力到為人處世都能做role model的人啊。真正的區別不是「有沒有」,而是「獲取難度」和「試錯成本」。

07、放一個舊片段收尾。昨天跟一位今年畢業,回國工作不久的留學生小朋友聊天。她說很想念美國的生活,我表示懂她說的想念是什麽意思。在很多留學生,包括我自己身上,我都發現有一種看起來有點奇怪的「反常」現象:我們在去留學的時候,似乎並沒有經歷什麽culture shock(讀書的時候經常被本地同學問,你有什麽culture shock,我都答不出),但是回國之後,反而會經歷一個反culture shock -- 自己從小到大成長、無比熟悉的這個地方,反而更需要我適應。

為什麽會這樣呢?

我想可能是因為,美國總體來說是一個平原模式:一覽無余。而我們在去讀書前,從孩童到少年到青年,也是父母和單純的校園環境呵護下的平原模式:視線範圍內,規則都很簡單。相近的人很快能發現對方,聚在一起,但如果想去另一堆人那裏,也很容易。而回國之後,進入了真正的社會歷練,在國內,就不再是平原模式了。它是重慶的高低錯落,是上海的裏弄,北京的胡同,是各種看似無規則的錯亂組成的巨大迷宮。剛回來的人被割裂在一個個小空間裏,觸目皆為困局,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,才能重新熟悉新的遊戲規則。

我對小朋友說,這就好比,你去西藏,風景很美,文化歷史很豐富,但是含氧量低。你在最初高反的時期內,根本沒有辦法享受到任何美景,就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,身體從富氧慢慢適應了新的含氧量,此時,才能重新發現豐富中的美。有些人就是喜歡平原模式,有些人就是喜歡錯綜復雜的迷宮挑戰豐富模式,但無論你喜歡哪種,從簡單到復雜都是需要經歷一個適應期的。在這個適應期內,不會那麽容易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,不會有輕松的信息渠道和精神滋養。這是我們的反culture shock。【轉載】